来苏州前,友人赠言:“一句春不晚,便寻真江南。”当时不解其意,直至今日踏上这片土地,方知江南之真味,原不在时节早晚,而在心境深浅。
晨光初透时,我沿着平江路漫步。青石板路被晨露浸润得发亮,两岸白墙黛瓦的民居倒映在潺潺流水中,宛如一幅洇湿的水墨画。早有妇人临河浣衣,木槌击打声与流水声相和;乌篷船欸乃而过,船娘唱着柔软的吴语小调。虽值盛夏,却因这水巷生风,竟觉清凉自在。
转过巷口,忽见一老翁坐在河埠头垂钓。身旁紫砂壶里茶香袅袅,钓竿却久久不动。我笑问:“可能钓着鱼?”老翁眯眼答:“钓不着鱼,钓着个闲。”此言恍若禅机,令我顿悟江南之真味,原在这份“闲”字。
午后访拙政园。虽是旅游旺季,园内却自有清凉境界。曲廊回环处,忽见芭蕉掩映月洞门;荷塘曲折间,但闻锦鲤跃水声。我坐在梧竹幽居亭中,看竹影扫阶,听蝉鸣穿叶,竟不觉暑气逼人。有少女穿着汉服在漏窗前提笔写生,裙裾轻拂青苔——这一刻,时光仿佛倒流百年。
“春不晚”,原是不分四季的。江南之春,原在芭蕉新展的翠叶间,在荷花初绽的嫣红里,更在游人从容不迫的心境中。
日头西斜时,我拐进一条无名小巷。青藤爬满山墙,枇杷树探出院落。偶见一户人家敞着门,厅堂里八仙桌上摆着茶具,老先生正教小孙儿握毛笔。孩子手腕悬空,一笔一画写着“江南”二字。墨香混着茉莉茶香飘出门槛,竟让我这过客也心生归意。
暮色四合,华灯初上。山塘街灯笼次第亮起,倒映在粼粼水波中,恍若星河坠地。我坐在茶楼窗前,点一壶碧螺春,听评弹声声入耳。弦索叮咚里,唱的是《白蛇传》断桥相会的故事。窗外游船如织,窗内吴侬软语,此刻方知“真江南”不在风景,而在这活色生香的人间烟火里。
是夜宿在临水客栈。推窗见月,月光洒在河道上,碎成万千银鳞。更深夜静时,忽闻隔岸传来笛声,呜咽婉转,似在诉说千年江南的旧梦新愁。
翌日离别时,我在火车站买了一把苏绣团扇。素绢上绣着“春不晚”三字,针脚细密如春雨。忽然懂得:江南之春从未迟到,它藏在每缕茶香里,每声欸乃里,每笔水墨里。只要心怀闲情,何时赴江南,都是恰逢其时。
真江南原不囿于时令,而在心境。心有春风,则四时皆春;意怀江南,则处处江南。这大概便是“一句春不晚,便寻真江南”的真谛了。
博主对生活观察的很仔细
不过细度文章有点AI味。
那确实,现在的文章没有当年朱自清《背影》一泓清泉,也没有鲁迅先生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苦中作乐,只是机械式写作。可能是人到中年,被现在的环境麻木了吧!